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漫谈“二刀流”

漫谈“二刀流”

八卦谈 佚名 2024-03-11 02:31:49

“二刀流”这个词,源于日本。最早记载这个词的文献,似乎是宫本武藏的《五轮书》。在现代大众文化中,“二刀流”一般泛指使用双刀/双剑的技术。

双刀技,总体上看是一类小众武艺。与单刀相比,双刀整体上攻击频率更高,动作更加华丽。因此,双刀剑士便成了文艺作品里的常客。




现实中,“二刀流”门槛极高,所以一向很小众。主要是双刀特别考验双手协调性,如果协调性不好,两把刀会互相干扰,反而误事。严重的,甚至可能伤及自身。


“二刀流”的类型大体上有三种:

1.一长一短

2.两把长刀

3.两把短刀


本文会列举一些国内外不同风格的“二刀流”。由于范围较大,个人认知有限,无法面面俱到,所以重点讲中日两国的双刀。但由于本人是双刀门外汉,部分观点可能有误,希望内行人士能宽容些。

全文将近五千字,图片量极大。东西很多、很杂,请耐心看。


目录

一、日本二刀流

1.长短二刀

2.等长二刀

二、中国双刀/双剑

三、朝鲜/韩国双刀

四、欧洲双刀/双剑

1.长短双剑

2.等长双剑

五、泰国双刀

六、波斯双刀

七、拓展部分,中国双持武器的历史





一、日本二刀流

1.长短二刀

全世界最有名的双刀剑士就是宫本武藏了,所以我先从日本二刀流说起。





众所周知,日本的二刀流,基本都是一长一短。随身佩大小二刀,也是日本武士的传统。所以这种形式的二刀流,可以说是顺其自然的产物。




在动漫、游戏和影视剧里,使用日本刀的二刀流剑士大多手持等长二刀。或许,这是因为大众更喜欢对称美。一长一短的双刀,在视觉效果上,确实不如两把长刀给力。


个别电影还原了现实的日本二刀流形态


三船敏郎饰演的宫本武藏


木村拓哉饰演的宫本武藏




真正的日本二刀流为何不使用两把长刀?来看看宫本武藏怎么说。

《五轮书》



武藏认为二刀流很擅长群战,可以左冲右突,在人群中穿梭自如,这点与其他国家的双刀基本相同。当然了,这里的群战,是指多人混战,与列阵战不同。因为很多人分不清“混战”“阵战”的区别,所以我稍微提一下。

许多人以为日本的二刀技术是宫本武藏所开创,其实不然,二刀技在他之前就有了。从这种大众误区里,既可以看出二刀确实十分冷门(只有武藏这个代表性人物),也可以看出宫本武藏的影响力之大。不得不承认,武藏对日本二刀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现存历史最久的日本古流武术里,就有二刀技术,那就是香取神道流。作为一个典型的综合性古流,香取神道流几乎囊括了一个武士应该学习的所有技能。




长短二刀,特点是长刀主攻击、决杀,短刀主防御、骚扰。分工明确,门槛相对于双长刀也更加低,适合普及。并且,大小二刀也符合武士的佩刀习惯。

香取神道流二刀
新阴流二刀


二天一流二刀





现代剑道的二刀,源于二天一流。

原先剑道里没有二刀,在“二天一流武藏会”的影响下,才加入了二刀。目的是检验二刀流的实战效果,颇具实验性质。二刀练成后,在对抗中表现挺好。


二刀对一刀
二刀对薙刀




正如之前所说,二刀流十分小众,在剑道里也只有极少数人练习二刀。练二刀的少,教二刀的更少。很多资深人士建议最好达到剑道三段之后,再去练二刀。二刀门槛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二刀还分“正二刀”“逆二刀”,右长左短为正二刀,左长右短为逆二刀。

正二刀
逆二刀



使用“逆二刀”的未必是左撇子,这里面还有战术因素。似乎是由于剑道规则下,逆二刀比正二刀有优势,所以逆二刀选手很多。

剑道二刀,总是握刀柄尾端,使用“柄尾甩”战术,扩大攻击范围。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柄尾甩”的极限夸张版,可以看看《剑豪生死斗》里的虎眼流秘剑:流星



竹刀较轻,柄尾甩容易施展。真刀较重,柄尾甩门槛极高。不过,确实有大佬使用真刀重量、重心的钢制练习刀,在对抗中施展了出来。




与二刀不同,一刀的柄尾甩门槛很低,属于突然发动的片手技,玩的是出其不意。大多数时候,一刀都是双手握刀柄。





2.等长二刀

主流观点认为日本只有长短二刀技,没有等长双刀的技术。但是,在中国明朝的《抗倭图卷》和《倭寇图卷》里,却有不少倭寇使用等长双刀。

在明军中也有使用双刀的士兵,中国二刀流,在明清比较常见、兴盛(相对于其他时代)


图中个别二刀流倭寇的架势,与明朝双刀兵一模一样。不知是巧合,还是两者有渊源。


关于这些二刀流倭寇,大概有四种可能性:

1.他们是中国人冒充的假倭

2.倭寇跟中国人学了等长双刀技

3.日本失传的等长二刀技

4.画师根据中国双刀的印象所绘制


奇怪的是,明朝人对倭寇二刀流的记载,基本都是长短二刀。

《说剑丛稿》









二、中国双刀/双剑



中国的二刀流剑士,最有名的就是刘备和武松。虽然是文学创作的形象,但是因为牌面很大,所以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超中国历史上的二刀流剑士。转念一想,宫本武藏的名气,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文学创作。然而,武藏的鼎鼎大名,有天时、地利、人和三重加成,其他人无法复制。

中国双刀的出场率在明朝特别高,然后又影响到清朝,具体原因不明。我胡乱猜测一下,可能是受到明朝历史演义、英雄传奇题材小说的影响,驱使更多人去练双刀。

说真的,绝对不能小看文艺作品的影响力。现代很多武术、兵器爱好者,都是被文艺作品吸引进来的。


双剑一向比双刀冷门,中国历史上极少见到双剑的作战记录,在明朝也是如此。或许是汉朝之后,剑本身就比刀冷门的缘故。


双刀最早的作战记录是在南宋


《宋史 李显忠传》

夏人以铁鹞子军来,显忠以所部拒之,驰挥双刀,所向披靡,夏兵大溃,杀死蹂践无虑万人,获马四万匹。 


宋 周密《齐东野语  李全传》

淄、青界内有杨家堡,居民皆杨氏,以穿甲制靴为业。堡主曰杨安儿,有力强勇,一堡所服。亦尝为盗于山东,聚众至数万。有妹曰小姐姐(或云其女,其后称曰姑姑),年可二十,膂力过人,能马上运双刀,所向披靡。






双刀剑士石敬岩,后来转职为长枪宗师



清朝双刀骑兵





中国双刀/双剑都是等长的,双鞭、双锏、双钩、双斧、双锤等,也是等长的。为了便携性,中国双刀常常设计成“双刀一鞘”。《三国演义》里刘备的双股剑,就是这种设计。



汉朝也有双刀剑士,只是没有战场上的作战记录,似乎是单挑、决斗场合的武器。

这个汉朝画像石里,像是两个穿鱼鳞甲的猴子在格斗。左边的家伙拿着类似吴钩七支刀的武器,右边那位似乎拿着一个小盾和外弧弯刀。


日本的七支刀




汉朝有很多奇特的武器,挺有意思,例如手戟、钩镶、D形护手剑、外弧弯刀、大一字格长剑等等,估计其中多数是民间私斗的产物。


西洋军刀与汉朝长剑
大一字格汉剑
外弧弯刀





中国双刀流派众多,形制多样,不胜枚举,我稍微列几个出来吧。



咏春八斩刀



“八斩刀”是刀法,这种刀型叫“蝴蝶刀”,可能源于清末的水兵刀。南方使用蝴蝶刀的门派不只咏春一家,还有洪拳、蔡李佛拳等等。

“蝴蝶刀”,两把交叉放置,就像蝴蝶了



咏春的短刀形制,争议挺多。真正的实战刀,是比较尖细的,本名应该叫“水兵刀”。宽肥的那种蝴蝶双刀,估计只是咏春的练功刀。


清末水兵刀
水兵刀这样摆,就像蝴蝶了




宋氏形意拳麟角刀




据说此刀专克长枪,不过这种宣传话术看看就好,不必当真。中国很多武人,一直在琢磨怎么用其他近战兵器破长枪。此课题至少有六百年历史,从明朝研究到现代。




六合双刀
少林地躺双刀
梅花双龙刀




等长双刀和长短二刀不同,攻防分工没有那么明确,两把刀可以随意转换攻防模式,变化更多。正因为如此,等长双刀的门槛更高一些。

等长双刀一般不会太长,大多全长90厘米以内。双刀打普通单刀有优势,因为攻击频率更高,两把刀一攻一防,同时进行,普通单刀很难应付。

但是面对苗刀、野太刀这类超长刀,双刀就很难占到便宜了。


双刀对苗刀





船桨警告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明朝的倭寇里有不少二刀流剑士,在很多文献上都有记载。但是在戚继光的兵书里,却没记载二刀流倭寇。他倒是对野太刀倭寇大书特书,还仿造野太刀,创《辛酉刀法》。难道是因为戚继光从来没见过二刀流倭寇?亦或者,是他认为二刀流不值一提?






三、朝鲜/韩国双刀

朝鲜古代军旅武艺受明朝影响很大,李氏朝鲜的《武艺诸谱》和《武艺图谱通志》,大量吸收了明朝兵书内容和明军武艺。所以朝鲜的双刀,基本等同于明朝双刀。


朝鲜《武艺图谱通志》双刀谱

朝鲜和日本一样,刀剑不分家,所以他们认为双刀=双剑




其中个别架势,跟《倭寇图卷》里的二刀流倭寇一样。



韩国人演示的双刀













四、欧洲双刀/双剑


1.长短双剑

欧洲“二刀流”,常见的就是迅捷剑+匕首,与日本长短二刀有点像。这个长短双剑组合,也是短剑主防守,长剑主攻击。



这种长短双刀/双剑组合,好像只在欧洲和日本有。可能都是因为符合贵族的佩剑习惯,顺其自然的产物。




2.等长双刀/双剑

这个意大利双持侧剑,特别罕见,剑花舞起来很风骚。侧剑是迅捷剑的前身,它的特点是砍刺性能更均衡一点。


二刀流对群攻击




欧洲双刀很少见,目前我只知道一个俄罗斯双刀舞。不过这玩意属于表演性质,实战性质的欧洲双刀没见过。







五、泰国双刀

古代泰国武士很重视佩刀,由于当地丛林较多,双刀这种灵活多变、攻击频率高的武器就很吃香。

泰国双刀术源于短棍术,特点是连消带打,十分注重连击性,还比较注重体术的运用。


泰国双刀对抗赛,可以用脚踹
二刀流1对多,演示







六、波斯双刀

这个波斯双刀,似乎习惯先用一把刀拨开对手武器,然后另一把刀再出手。






马上双刀比较少见,没看见演示视频。










七、拓展部分,中国双持武器的历史

汉朝画像石上的双刀剑士,已经够久远了。但是,中国双刀/双剑的实际历史,应该还能往前推。


战国水陆攻战图

图里的部分兵器看起来很像戟,但是战国时期的步兵也流行用戈,没理由不画戈。

难道先秦时期就有类似短柄戈短柄戟

《中国古代兵器图集》




款式多样的戈类武器,一些出土文物表明这些并不是乱画的东西。





汉朝和三国流行双戟,但是关于双戟的形态,有些争议。有“双手戟”“双短戟”两种说法,我认为两者很可能共存。


手戟,诞生于汉朝,在汉魏时期十分流行。既可投掷,也可近战。其形制,大体上就是不安长杆的卜字戟。汉末三国关于手戟的记载特别多,董卓、曹操、孙策等人都有使用手戟的记录。





短戟是两汉魏晋流行的兵器,与短戈类似,两者颇有渊源。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




说到双戟,就不能不提典韦,这位可是双戟的最大牌面人物。


《三国志 典韦传》

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


撩戟就是手戟,此处典韦投掷的都是手戟。古代的一步,都是指左右两脚各迈一步。汉代一步=1.38米,五步6.9米,十步13.8米。


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后十馀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於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馀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馀贼不敢前。



典韦的双戟谜团很多,难以考证。总之,我不支持“双手戟说”


手戟那个结构,规格放大后再双持,其实比双短戟更难使用。特别反人类,也不合理。使用超大型双手戟作战,对力量与技巧的要求,高到突破天际。


东汉一斤220克,八十斤=35.2市斤。按双持武器算,就是一把戟17.6市斤。


“大双戟”,也强调了他的双戟规格非同寻常,如果是木杆,应该是长大沉重,又粗又长,比一般短戟长很多。如果是全铁制的,可能是铁杆短戟。


《三国志》在史书中算是特别严谨的,整本书只有典韦有兵器重量记载,说明他的双戟确实独一无二,名声在外,值得记录。整个汉末三国,仅此一位有如此详细的武器使用记载。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在马上双持长兵器或异种兵器的强人。这点和一些穆斯林骑兵的战术很相似,但是穆斯林骑兵好像没有双持异种长兵器的。


《世界武器甲胄图鉴》



《晋书 刘曜载记》 

安与壮士十馀骑于陕中格战,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鞬服,左右驰射而走。


《晋书 石虎载记》

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馀级。 


《旧唐书 白孝德传》

光弼抚其背以遣之。孝德挟二矛,策马截流而渡。半济,怀恩贺曰:“克矣。”光弼曰:“未及,何知其克?”怀恩曰:“观其揽辔便辟,可万全者。” 


《宋史 呼延赞传》

召见,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又引其四子必兴、必改、必求、必显以入,迭舞剑盘槊。赐白金数百两及四子衣带。


以上这些,应该就是文艺作品的灵感来源。




到这里,二刀流的相关内容就全部结束了。这次的文章字数并不算特别多,部分内容也引用了我以前的文章。但是我感觉花费的精力,一点也不比万字长文少。


本文标题:漫谈“二刀流”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50766.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