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这部号称“伊藤三部曲”的动画电影以「弗兰肯斯坦」为线索,探究灵与肉的真相

这部号称“伊藤三部曲”的动画电影以「弗兰肯斯坦」为线索,探究灵与肉的真相

八卦谈 佚名 2024-01-08 00:30:29

本文于2019年首发自日本动漫网,转载已获得授权。


经证实,与生前相比,人死后体重会减轻21克。这就是灵素的重量,也就是所谓灵魂的重量。

《尸者的帝国》根据伊藤计划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动画电影。

2015年上映,作为“Project Itoh”的一环,作品与《虐杀器官》《和谐》并称为伊藤三部曲。

而这一部作品区别与另外两部的原因则是原作由伊藤计划与圆城塔共同撰写完成。

准确而言伊藤计划在编写完设定后便不幸去世了,作为友人的圆城塔则是根据设定将剧情撰写完善。这无疑与主剧情“华生追寻挚友缺失的灵魂的旅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追寻缺失的灵魂”这一点并不新颖。作品《猫汤》也同样讲述猫弟踏上找回猫姐灵魂的旅途,作品精妙之处我想更在于打造了一个“尸者的帝国”。

这种廉价劳动力与人为创造的产物就像映射未来世界的机器人,就如同电影主要线索的《弗兰肯斯坦》。

其书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我想这个有关逝者复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单纯的魔幻现实主义那么简单。

电影《弗兰肯斯坦》截图

仅仅世界观与设定,便能窥见作者野心。

所想打造的是情感与科技交融并存的氛围,想以荒诞讽刺影射现实。


|《尸者的帝国》序幕

 故事背景初在19世纪末英国,恍若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以一百年前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博士为开创者,其后的尸者复活的技术在当时得到迅速发展,快速投入到战争等地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

19世纪末的英国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尸者的帝国”。

但律法明文规定,个人随意使用作为国家机密的灵素解析是重罪。

而医学生约翰·华生复活了死亡的挚友星期五,他因一己私欲逆转生死的行为正像是当年的弗兰肯斯坦。华生的行为被国家谍报组织发现后,被作为指挥官的M受命寻找《维克多手记》。

那是一百年前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博士所撰写的,传说里面拥有唯一创造出拥有灵魂尸者The One的技术。

为了赋予星期五灵魂,从阿富汗出发,途经日本,美国,他的旅程正式开始了。

当在阿富汗见到那位传说携带着维克托的手记,号称要制造尸者的帝国的阿列克谢时。

他却只是淡淡问了约翰·华生一句:你准备好承受笔记的真相了吗?穷尽一生研究笔记阿列克谢牺牲了无数生者,再无法承受他们空洞眼神后选择忏悔,他的一切都在那了。

可最后却得出一个啼笑皆非的答案,命运的指针指向他方。

约翰·华生一行人前往日本,当华生终于触及笔记时,他将阿列克谢的遗言“破坏笔记”抛诸脑后。

他想起友人那句“将那21克灵魂证明给世人看吧”,他的微笑,以及墓碑前赠予的花。

华生选择了解析笔记,阴差阳错下星期五被电击后失控,而那一瞬流露的神色,似乎无异于常人。

那仅仅21克的重量横跨生死,勾勒出因果的轮廓,华生妄图抓住那空洞眼瞳的一丝情愫而不断追寻。

他最初的夙愿,究竟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人与《尸者的帝国》

约翰·华生与星期五这两位人物的名字,一个源于《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另一个则是《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动画电影大多数的名字都是经典文学小说中的。

作为第一也是唯一拥有灵魂的尸者The One评价过华生很像维多克.弗兰肯斯坦,同样是怀抱热情利用科学探寻灵魂的本质。

《弗兰肯斯坦》的故事是临终的弗兰克斯坦向拯救了他的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为自己的行为付诸代价,他忏悔了,就像阿列克谢对华生那样。

但两者结局不同,华生不忍断绝友人生前的祈愿,拒绝听从,也为后续的故事拉开帷幕。

而救了弗兰克斯坦的人听从了意见,朝着南方温和的水域驶去。

华生象征的价值观,是那种愚昧无知的人们总是妄图以一己之力揭开世界的真相的美好景愿。即便探索本身并没有错,但总有一些东西,凌驾于科学,介于生死。你手握的线索往往只是一场空,过分庞大的未知让人们无法参透真相。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会选择探寻,就像打开潘多拉魔盒,这既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人性的悲哀。

所幸,华生最终找到了自己有关灵魂和死亡的答案。

关于星期五到底是否存在于灵魂这一点,作品描述的很暧昧。

他笔下的文字一如当初,他有时握着那支笔会作出生前的动作,行为就像是睡眠中偶然冒出的梦话。

其实睡眠的状态与尸者的状态很相似,状态下不会有情绪的表征变化,在与周围的连接消失后,自主意识完全消失,非自主意识削弱直至深度睡眠后消失。

而华生的夙愿“星期五再度获得灵魂”一定意义上已然达成。

而片头那句“写下一切对话与行动,愿此成为你的灵魂”正对应了结尾获得灵魂的星期五,他的灵魂正是由那段旅程构造。

但遗憾的是,华生不是最初的华生了,星期五也不是最初的星期五了。


|《尸者的帝国》注入的灵魂

《尸者的帝国》百度有这样一段简介,十九世纪是个虽死犹生的时代。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化为另一种形式——「尸者」,和活人朝夕相处。

而控制尸者的方法,便是语言,也可以说是一种声波。

伊藤计划的处女作《虐杀器官》便有以语言为心理暗示屠杀的情节,以及尸者结局星期五所构建的灵魂,从此便可看出伊藤对语言的猜想与探讨。

作品中尸者与人类的关系也值得玩味,《进击的巨人》中有一句:我所知道的人都是一样的,有人靠酒,女人,家人,神,梦想,国王,力量……大家都要沉醉于某种东西,不然就过不下去啊。

剧情中尸者化的阿列克谢还在僵硬做着生前的事情,其他尸者也是按部就班的行为,像是沉醉某物的奴隶。

 两者的关系,对此作者借角色给出的答案是:

我们跟尸者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都是在不如意的环境中,战战兢兢地追求着心目中所认定的最佳方向。只不过向我下命令的不是活人,而是自然法则。

活人跟尸者的不同,只在于活人懂得在事后欺骗自己“这是我自愿做出的决定。

 既然人与尸者并无区别,那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当然有,人与尸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灵魂,拥有灵魂才会思考才会言语,即便我们和尸者的立场是一样的,但言语和思考造就了我们不断为物理现象赋予意义的能力。

一旦拒绝为外在现象建立故事,我们将变得与尸者毫无差别。

那既然证明了人类的价值,作为BOSS之一的M为什么会说出我毁灭人类就是拯救人类之类的话语呢?

这便要谈到三部曲都或多或少的“反战”意味了,他的文字投影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未来。

以作品中的话概括便是: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过着早晨陶醉于巴哈的音乐,中午因歌德的诗句而感动落泪,傍晚却冷酷杀害无辜者的生活。

因此得出结论是:既然人类迟早会自取灭亡,不如化为尸者,构造一个“和平”的世界。 


|结语

网络上关于这部作品批判争议颇多,作品确实不完美也不算高明,但我却意外喜欢这部作品。

无论是作者借人物所传达的情愫,还是他臆想的不安未来,或者有关现实的投影。

或多或少的细节杂糅拼凑,组成了这部并不完美带缺憾的电影。

但想起结局那个遥遥眺望华生的星期五,尽管眼神空洞,嘴角却略带微笑,总会如《洛丽塔》那句“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有关尸者的帝国故事至此暂告一段落,但这个故事并未消亡。

下一段延续也许就在指尖或睫毛颤动的瞬间悄然开启。


本文标题:这部号称“伊藤三部曲”的动画电影以「弗兰肯斯坦」为线索,探究灵与肉的真相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45250.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