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动画片 > 八卦谈 > 恶魔叩动我心门——《纳粹追凶》

恶魔叩动我心门——《纳粹追凶》

八卦谈 佚名 2023-08-17 12:12:07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傅雷,《约翰·克利斯朵夫》译者献辞(商务印书馆,卷一P5)

《纳粹追凶》(1998)
《纳粹追凶》(1998)

“纳粹高徒”与“纳粹追凶”

《纳粹高徒》(Apt Pupil)是斯蒂芬·金中篇小说集《四季奇谭》(Different Seasons)的第二篇,副标题为“夏日沉沦”。电影版一般被翻译为《纳粹追凶》。

相比《纳粹追凶》这个略显俗气且和小说内容几乎无关的译名,《纳粹高徒》这个翻译显然更加准确。原著英文名“Apt Pupil”,翻译成中文就是“聪明学生”的意思。

阳光明媚的夏日,少年敲开了老纳粹的家门,同时也打开了自己心魔的枷锁。老纳粹的故事悲惨且迷人,少年沉溺于那些猎奇的幻象中无法自拔,而老纳粹心中的恶魔,也在向少年陈述往事中逐渐苏醒。一老一小在互相猜疑和憎恨中培养出了一股奇特的依附关系,最终在同样阳光明媚的下午,少年走上了一条通往地狱的不归路。

为什么古典戏剧中的悲剧题材是如此之多?因为看着美好的事物被毁,会让人更加心碎。

同样是描写少年成长的故事,《纳粹高徒》和《尸体》走上了完全相反的方向。一个是阳光少年主动寻求堕入黑暗,而另一个则是少年们在黑暗中尽力探寻光明。

原著名还可以翻译为“模范生”
原著名也可译为“模范生”

《四季奇谭》的四部小说互有关联,例如在《纳粹高徒》中,老纳粹杜山德提到当年在缅因州银行帮他选择理财股票的那名银行家,名字叫做杜佛尼。

“我还记得他的名字叫杜佛尼,和我的名字有点接近。”

是不是觉得这个名字有点耳熟?

没错,《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的姓氏就是杜佛尼(Dufresne)。

而在《尸体》中,主人公戈登和小伙伴们在冒险途中经过的那条河流,则是安迪·杜佛尼的弃枪地点。在故事的结尾,戈登的好友柯里也是被一名刚从肖申克监狱放出来的人所杀。

斯蒂芬·金总会在小说中设置的这样类似的小段落,让那些细心的读者会心一笑。

这幅剧照被广大网友戏称为“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幅剧照被广大网友戏称为“一树梨花压海棠”

电影《纳粹追凶》上映于1998年,是《四季奇谭》系列小说改编电影中最后上映的一部。本片由布莱恩·辛格执导,布拉德·兰弗洛和伊恩·麦克莱恩主演。时年16岁的布拉德·兰弗洛凭借此片斩获1998年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演员奖。值得一提的是,《纳粹追凶》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映时的英文标题为“阳光男孩”(Golden Boy)。

《纳粹高徒》改编成电影的命运可谓是一波三折。1982年《四季奇谭》出版后,《纳粹高徒》的版权被制作人Richard Kobritz买下。之后Richard Kobritz在物色杜山德的演员时遭遇了危机: Kobritz看好的两名演员均在电影开拍前先后离世(这很斯蒂芬·金),而最终两名主演的人选敲定后,电影开拍不到十周,制作公司便遭遇了严重的财务问题,拍摄计划被迫搁置。

但Richard Kobritz并没有放弃,然而几年后再度开拍时,由于出演少年托德的演员已经过于老成,无奈之下,拍摄计划彻底中止,只留下一个四十多分钟的样片。

1995年《纳粹高徒》的电影拍摄版权到期后,布莱恩·辛格和好友Brandon Boyce(同时也是一名编剧)立刻拜访斯蒂芬·金去争取电影拍摄版权。二人同时还带去了Brandon Boyce编写的《纳粹追凶》剧本草稿和布莱恩·辛格的成名作《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斯蒂芬·金看后表示非常赞赏,最终以1美元的价格将版权卖给了布莱恩·辛格。斯蒂芬·金同时提出一个要求:辛格必须要把这部电影给拍出来。

布莱恩·辛格在19岁时就读过《纳粹高徒》,在成为导演后他一直想把这部作品搬上银幕。这次得到机会他自然不敢怠慢。为了通过审核,他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最后的成片让斯蒂芬·金颇为满意,认为这是一部成功抓住原作精髓的电影。

布莱恩·辛格 (Bryan Singer)
布莱恩·辛格 (Bryan Singer)

布莱恩·辛格称拍摄《纳粹追凶》的过程,也是“研习残忍”(“Study in cruelty”)的过程。在阅读了大量历史材料后,辛格认为这部电影不应该把大量笔墨放在控诉纳粹或国家主义,而更应该注重于表现人内心中的恶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

拉德·弗洛的坎坷人生

布拉德·兰弗洛 (Brad Renfro)
布拉德·兰弗洛 (Brad Renfro)

出演少年托德的布拉德·兰弗洛曾是知名的好莱坞童星,1994年因电影处女作《终极证人》一炮而红。在之后的《真情世界》、《新汤姆历险记》和《豪情四兄弟》中,他的表现更加出彩,演技也越发地成熟。布拉德·兰弗洛曾被誉为是90年代演技最好的年轻演员,也是90年代最有希望的新星之一。

布拉德·兰弗洛的表演灵动自然,风格多变。不少人将他和出演《伴我同行》的瑞凡·菲尼克斯作比较,(《伴我同行》改编自斯蒂芬·金小说《尸体》,是《四季奇谭》的第三篇)甚至有很多人将他看作瑞凡的接班人。

巧合的是,布拉德·兰弗洛出演《纳粹追凶》时刚满16岁,和瑞凡·菲尼克斯出演《伴我同行》时的年龄一样。相比瑞凡·菲尼克斯,布拉德·兰弗洛成名时年龄更小,同样,接触毒品的时间也更早。在电影《纳粹追凶》上映前夕,布拉德·兰弗洛因藏匿毒品而遭到逮捕。

《四季奇谭》系列电影的明暗双生花:瑞凡·菲尼克斯&布拉德·兰弗洛
《四季奇谭》系列电影的明暗双生花:瑞凡·菲尼克斯&布拉德·兰弗洛

兰弗洛5岁时父母离异,由祖母一人抚养。缺少家人陪伴的兰弗洛很快沾染上了各种恶习,在10岁时就已经是少管所的常客。也正是在10岁那年,他被大导演Joel Schumacher的助理发现,带进《终极证人》的剧组。在舒马赫找到他之前,兰弗洛只有一次演戏的经验,是在“禁毒”主题的校园话剧里演一个少年毒贩。舒马赫对兰弗洛在片中的表现赞不绝口:“我被他眼神中透露出来的成熟和悲伤给吸引住了,我不敢相信这样一个聪明漂亮、生活中麻烦缠身的10岁男孩真的能在银幕上演戏。”

在《终极证人》公映前,曾有记者问兰弗洛“电影会对你的人生有什么改变?”十二岁的他回答:“我还是我,电影不会对我的人生有任何改变,我的生命也不会因此而不同。”

兰弗洛和瑞凡·菲尼克斯一样待人谦和有礼,性格温柔友善。二人也都相貌出众,在当时惊为天人。而二人最后的结局也都是同样的令人唏嘘。

严重的酗酒和毒瘾不仅断送了兰弗洛的星途,也摧毁了他的身心。那个在《新汤姆历险记》中目光清澈的少年再也不见了。

2008年1月15日,布拉德·兰弗洛的尸体在洛杉矶的家中被人发现。法医最终鉴定的死因是海洛因吸食过量而导致的猝死。

在兰弗洛去世十七天后,他的祖母在田纳西的家中安详地停止了呼吸,享年76岁。

从左往右依次为:Joanne Renfro(兰弗洛的祖母)、Joel Schumacher(《终极证人》导演)、布拉德·兰弗洛、Mark Renfro(兰弗洛的父亲)
从左往右依次为:Joanne Renfro(兰弗洛的祖母)、Joel Schumacher(《终极证人》导演)、布拉德·兰弗洛、Mark Renfro(兰弗洛的父亲)

P.S.1998年,导演乔治·A·罗梅罗受Capcom邀请,拍摄了《生化危机2》的日版真人宣传片。布拉德·兰弗洛在预告片中出演里昂·S·肯尼迪。

《生化危机2》真人宣传片,导演为丧尸片之王 George A. Romero
《生化危机2》真人宣传片,导演为丧尸片之王 George A. Romero

瑞凡·菲尼克斯和布拉德·兰弗洛都是演员詹姆斯·弗兰科(James Franco 代表作《蜘蛛侠》、《127小时》、《菠萝快车》)的偶像。

弗兰科在2012年将瑞凡·菲尼克斯主演的《不羁的天空》重新剪辑并加入公映版未收入片段。弗兰科将此剪辑版定名为“不羁的河流”(“My Own Private River”致敬原作电影名“My Own Private Idaho”)。同年,弗兰科将兰弗洛的名字“Brad”纹在了自己的右臂上,同时还自费生产了一批刻有"Renfro Forever"的字样的弹簧刀来纪念布拉德·兰弗洛。

詹姆斯·弗兰科(James Franco)为了纪念兰弗洛在右臂纹上了他的名字
詹姆斯·弗兰科(James Franco)为了纪念兰弗洛在右臂纹上了他的名字

“人人都爱伊恩·麦克莱恩”

青年时的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
青年时期的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

1939年,伊恩·麦克莱恩出生于英国西北部兰开夏郡的伯恩利。童年时期的麦克莱恩就对英国古典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剑桥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后,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演出中。

伊恩·麦克莱恩的戏路甚广,无论是在舞台上演出严肃的莎士比亚剧作亦或是通俗的喜剧电影,他的表现都一如既往地优秀。1979年,伊恩·麦克莱恩被授予“不列颠帝国指挥官”荣誉称号,之后又在1990年受封大英帝国爵士。1996年,他凭借《理查三世》获第9届欧洲电影奖上最佳男演员奖,1999年因《众神与野兽》获第71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2002年因《指环王》获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众神与野兽》获当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同时入围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众神与野兽》也是麦克莱恩演艺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出色的一次演绎。

在麦克莱恩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除了莎翁笔下的那一众历史人物,他最经典的银幕影像莫过于《指环王》中的“甘道夫”和《X战警》中的“万磁王”。

在《纳粹追凶》中,伊恩麦克莱恩用精湛的演技将纳粹战犯杜山德的阴狠恶毒诠释的入门三分。电影中的杜山德既有着老派绅士的谦逊儒雅,也有着纳粹魔头的歹毒狡诈。伊恩·麦克莱恩为了让自己在外观上看起来更符合原著中的杜山德,在拍摄时一直驼着背,在影片杀青后险些落下病根,其敬业精神可见一斑。

《理查三世》(1995)剧照

近年来,年过七旬的伊恩·麦克莱恩逐渐淡出了影坛,将更多精力放在慈善事业和推进LGBT群体平权运动上。在他的宣传和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渐正视LGBT群体,并为LGBT群体而发声。

《纳粹追凶》中的历史故事

电影《纳粹追凶》上映后,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书迷们认为电影的改动太多,缺少斯蒂芬·金原著惊悚的氛围。而一些影迷则认为,电影中关于历史的一些段落太过简短,对于喜欢二战题材的观众来说略显遗憾。

伊恩·麦克莱恩的很多剧照都是取材于希姆莱的照片
伊恩·麦克莱恩的很多剧照取材于希姆莱的真实照片
党卫军头目希姆莱历史照片

布莱恩·辛格对原著的改动主要有三点:

1.改变了故事的发生时间

原作发生于1974-1978年间,当时的美国越战刚结束,政治上经历了水门事件,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一股沉重且怀疑的氛围中。

而电影版的时间则被调整到了1984年(一个有趣的数字),那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大获全胜,随后里根访华。洛杉矶奥运顺利举办且苏联代表队没有参加,苹果公司推出了划时代的Macintosh计算机,NASA实现了人类首次无安全索太空行走。整个社会氛围是斗志昂扬、精神焕发的,正如斯蒂芬金在原著开篇对少年托德的描写:

“托德拨开挡在眼睛上的金发,把车子推到台阶边,脸上仍然挂着开朗、期盼和美丽的微笑。”

“托德拨开挡在眼睛上的金发,把车子推到台阶边,脸上仍然挂着开朗、期盼和美丽的微笑。”

2.人物设定上的不同

电影版对人物设定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原作中托德和杜山德初次相遇的年龄是13岁,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电影中的托德则是16岁的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

电影中的杜山德也要比小说中友善和蔼。虽然伊恩·麦克莱恩在影片中的扮相非常邪恶,但依旧掩盖不住身上那股正气。

“杜山德勾着头,好像一头秃鹰静静等着受伤的猎物放弃挣扎求生一样。在这一刻,尽管杜山德满面胡渣、一身赘肉,托德还是可以想象他当年身穿党卫军制服的模样。”

3.故事情节以及结局的不同

为了过审,电影删减掉了两人猎杀流浪汉的段落。但按照电影中的走向发展下去,如果老纳粹没有同屋的犹太幸存者认出,那他在痊愈之后一定会和书中描写的一样开始大开杀戒。而少年也会堕落为新一代恶魔,比起他的“导师”杜山德要更狡猾更凶残。

很多书迷认为结局是一个败笔,但导演想要表达的的未来其实更为可怕。对力量的渴望以及遵从内心的阴暗最终让少年托德走向了深渊。当《Das ist Berlin》悠扬的曲调响起时,少年面对着惊慌逃离的老师,露出了和老纳粹一样的阴森笑容。

这样的托德,会比小说中那个枪杀老师后扫射公路来往车辆的少年犯要可怕得多。

电影中的托德不仅继承了老纳粹的残虐人格,更学会了如何隐藏自己。已经拥有了像汉尼拔一样的高智商反社会人格的他,会用更巧妙的方式去杀害更多无辜的人。

真是个“聪明学生”,真不愧是“名师出高徒”。

少年以为自己可以驾驭魔鬼,不料却被魔鬼带入深渊

托德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比较像杜山德的笑容,而不像他自己以前那种咧开嘴的笑。他的笑容不再如阳光般灿烂,而是变得阴沉沉的。这件事也不再好玩了,他已全无自信,现在只能说:就是这样了。 ——《纳粹高徒》

附录1: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

原著中,老纳粹杜山德在出任巴汀集中营司令前,曾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服役。

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德语:Konzentrationslager Bergen-Belsen,又称Bergen-Belsen或Belsen)是党卫军在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建立的一座集中营。1943年7月建立,部分为战俘营,部分为犹太人转运营。设计容量为1万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关押人数近6万人。1943年到1945年,约有5万名苏联战俘和超过5万名犯人死于其中。其中超过3.5万人死于1945年初流行的斑疹伤寒。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之一。她的日记后来轰动了全世界。

营区入口处的纪念碑

提起纳粹集中营,很多人会想到凶恶的盖世太保、残酷的刑具、堆积如山的尸骨、浓烟滚滚的焚尸炉以及目光呆滞、瘦骨嶙峋的幸存者。

而在早期的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虽然生存环境一样严酷,但在这里的大部分犹太人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甚至有些营区还准许犹太囚犯不用从事重体力劳动并允许他们看书学习。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上,有些盖世太保还会客气地帮犹太人提行李。

仿佛荒诞小说才会有的一幕就真实发生在这里。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纳粹在这里的暴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这些拥有外国护照的犹太人集中起来,用他们换回外籍德国人或换取外汇。在战争后期,集中营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加上不少犹太人的外国护照被宣布无效,大屠杀立刻展开。

该集中营于1945年4月15日被英国第十一装甲师解放,BBC的随军记者这样形容当时的景象:

这里有超过一英亩的土地布满了尸体与将死的人,你也无法辨别两者……活人的头靠在死尸上,周围是瘦骨嶙峋、毫无希望的人们幽灵一般地走着,既无生机也无希望,无法自你的行进方向闪避,无法再看周围可怕的景象……婴儿出生在这里,这些枯槁般的生命无法存活……一位精神失常的母亲向一位英军哨兵尖声请求给她孩子一些牛奶,并将这微小的孩子塞进他的臂中,然后跑开,一边发出恐怖的哭喊。那位士兵打开裹补,发现婴儿已经死去好几天了。在贝尔森的这一天是我这辈子挥之不去的梦魇。 ——Richard Dimbleby,BBC随军记者

盟军烧毁集中营营区
盟军烧毁集中营营区

附录2:“群星闪耀”

电影《纳粹追凶》的片尾曲《Das ist Berlin》是一首有着特殊意义的歌曲。这首歌最早出现在1938年的德国电影 Es leuchten die Sterne(群星闪耀)中,该片由 Hans Heinz Zerlett 执导,Ernst Fritz Fürbringer、Fridtjof Mjøen主演。

《群星闪耀》(1938)
《群星闪耀》(1938)

《Es leuchten die Sterne》(群星闪耀)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音乐电影,也是德国电影史上无法复制的一作。

本片翻拍自1930年电影《Die Große Sehnsucht》,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文化成果的集中体现。本片集结了当时德国诸多的音乐、电影及体育明星,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民众生活。而歌曲《Das ist Berlin》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插曲,整首歌体现出狂热的民族情绪,德国民众对洗刷一战的耻辱扬眉吐气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通过电影,德国人向世界大声宣称 Das ist Berlin!(这就是柏林!)

1938年3月17日,本片在柏林首都剧场上映后引起轰动。抛去浓厚的政治色彩,电影的艺术价值仍值得肯定。电影中有大量的舞蹈场景,无论是道具布景还是舞蹈编排都极其考究。之后在世界各地上映后均反响良好,本片于1938年5月20日在美国上映,也成为了当年美国的话题作品之一。

2008年,华纳家庭影业公司发行了该片的DVD版本。

唱片版 Das ist Berlin
原唱: Joe Bund

《群星闪耀》插曲《这就是柏林》

《纳粹追凶》插曲《Das ist Berlin》

这首歌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歌颂伟大领袖为德意志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美好的新柏林。不过好景不长,国家很快一分为二,本已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人民又被划分为两个阶级,一堵墙隔绝了人民的亲情和对生活的向往。

愿世界和平,永远不要再发生战争。

本文标题:恶魔叩动我心门——《纳粹追凶》 - 八卦谈
本文地址:www.ttdhp.com/article/37646.html

天天动画片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扫码关注我们